图录号/艺术家:

林风眠 1984年作 持扇依花丛

图录号:18
拍卖信息
拍品名称:
林风眠 1984年作 持扇依花丛
图录号:
18
年代:
1984年作
艺术家:
林风眠
材质:
纸本 彩墨
作品分类:
尺寸:
68×68.5cm
估价:
开通VIP查看价格
成交价:
RMB:开通VIP查看价格

HK:3436364
USD:453600 GBP:0 EUR:0

拍卖公司:
北京诚轩
拍卖会名称:
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
专场名称:
中国油画雕塑 总成交额:1,636.52 万元 成交率:70.91%
拍卖时间:
2009年5月24日至31日
备注:
声 明:
签名:林风眠
钤印:林风瞑印
来源:冯叶女士收藏
展览:“林风眠九十回顾展”,1989年10月5日至31日,台湾历史博物馆,台北
《持扇依花丛》创作于1984年,是林风眠晚年追摩早年画题的巅峰之作,曾被画家自己选入参加1989年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的“林风眠九十回顾展”。
描绘了一个依偎在花丛之中持扇闲坐的紫衣少女,背景满密的阔叶花卉与浓墨重彩的靠垫处理为林氏少见的风格,此画用色之明艳响亮,运线之轻捷飘逸,体现出作者更多的率意、更多的无所顾忌和更为轻松畅快的创作心态,带有极强的表现性。郎绍君将林氏晚年创作中的新变称为“林风眠式的表现主义”觉醒,《持扇依花丛》以其极度成熟绚烂的华美足具典型代表意义。
似曾相识燕归来
—林风眠晚年新变《持扇依花丛》(拍品编号?18)
1977年林风眠赴港定居时,除了随身携带的三四十张旧作外,身无长物。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,重获艺术创作的自由,他蓄积已久的郁勃之气终于有了不受限制的释放空间。
在郎绍君称之为“林风眠格体的变异(1977—1991)”的晚年创作阶段,一方面林氏进行着新题材的开拓尝试,比如《人生百态》组画(80年代后期)、《基督》(1988年)、《噩梦》(1989年)等,就接续了他早年《人道》、《悲哀》、《人类的痛苦》等作品的精神气质,追问宗教、人生乃至潜意识的问题,具有悲悯的情怀和抽象的形而上哲思,包含着更为沉郁与复杂的内涵。
另一方面,此阶段他主要精力放在凭记忆重画那些毁于文革时期的作品,包括仕女、戏曲人物、静物、花鸟和风景。这些题材林风眠皆烂熟于心、纯熟于手,多年以来反复摸索,但晚年的重画并非简单复制早年作品,它其实是林氏一贯反复描绘同一母题、同一构图,寻找其中细微差异的创作习惯的延续。林风眠在自己创造并已驾轻就熟的模式中,得以不断寻求从心所欲的自由与表现。从这个时期作品的直观形态不难看出:那些熟悉的线条、色块、构成等等,都呈现出粗简、豪放、激越和一定程度的不和谐,造型更为任意和恣肆,形式更加大胆,细节处理减少,色调间微妙的平衡也被有意识的抛弃,代之以强烈的对比色。
郎绍君认为“这种表现性与他20至30年代的艺术倾向尤其是油画创作有一脉相承之处,但更广阔、强烈、激愤、壮美,同时也更具中国特色。80年代末90年代初,这一倾向形成高潮并臻至峰巅。”《持扇依花丛》(拍品编号18),即是林氏晚年追摩早年画题的巅峰之作。
这幅《持扇依花丛》创作于1984年。在画里,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鹅蛋形脸庞,细细的弯眉,小小的嘴,淡淡的浅笑,修长的脖颈,略带性感的妩媚曲线。那种融合了唐代人物、敦煌壁画、民窑瓷器、民间剪纸、皮影,乃至莫迪利阿尼、布朗库西等中西艺术风格的人物造型;那种一面强调用线,一面又避免书法性线条,而努力“用线去表现体”的创作手法;那种对墨的纯熟驾
驭,—仅把它当作一种颜色,在局部进行平涂式的处理,而对白粉的应用,
使画面中的白,不复是有意留白,而是色彩的一部分,令晕染性的着色更为轻盈、透明。这些都是林氏多年风格的集大成。
而我们也显着地发现了一些不同: 鲜艳而满密的背景,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,早年的画中,类似的背景与人物组合,一般都只出现在带有现实意味的时装仕女画中,而作为古装仕女,其形象也往往比此画谨严、工细,更无刻画瞳仁的先例,而略显夸张的脸型、毵毵的发丝,看起来倒接近于50年代某些戏曲人物画中简率的少女形象。因此,毋宁说此画是将时装、古装与戏曲仕女中的若干要素混合而成的作品,看似旧体,其实新鲜。明乎此,我们也就不会画中出现对扇子、屏风等他早年同类题材作品中极为罕见的元素感到意外了。另外,此画用色之明艳响亮,运线之轻捷飘逸,体现出作者更多的率意、更多的无所顾忌和更为轻松畅快的创作心态,带有极强的表现性。
有的学者将林氏晚年创作中的新变,称为“林风眠式的表现主义”觉醒,《持扇依花丛》以其极度成熟绚烂的华美足具典型代表意义。
出版:《林风眠画集》,台湾历史博物馆,台北,1989年10月,图版54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回到
顶部

客服电话: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

©2005-2018 zhuoke.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-1